巴生福建会馆历史
百年锐变展新姿
巴生福建会馆成立于1904年,靠着先贤艰辛热忱创会,后辈奋发进取开拓,迄今走过辉煌的百年岁月。
会馆成立宗旨为促进同乡情谊、发挥互助精神、推动社会慈善福利工作、促进文化教育事业,以及促进民族亲善与团结。
在漫长的拓荒及建设长河中,靠着先贤的血与汗把会馆这颗幼苗培育成茁壮的大树。本会发展可分为下列数个时期:
(1)福建公所时期(1904-1918年)
在乡贤叶金鸡为儿子弥月宴客时,席间与会乡贤皆认为居住在巴生区同乡日益增加,有必要组织同乡会以联络乡谊和谋求同乡福利,于是公推叶金鸡和李鸿伯两人负责筹划。
筹划同乡会事宜获吴彩若、林以贵、蔡建置、林文规、王文兆、洪宜树、汤源合、刘钟锐、何添寿、柯水实、李森仲、吕俊迁、叶玉鲜、杨古杰等响应和支持,同乡会在同年宣告成立,取名“福建公所”。
公所在1905年获乡贤洪宜树慷慨捐献中路口树胶园一段,开辟为福建义山;后又获柯水实捐献地段以兴建公所。理事当时一面发动筹款,一面施工兴建会所,一座古色古香的公所在短短一年内落成,见证先贤们的拓荒精神。
(2)停顿时期(1918-1921年)
福建公所在1918年因涉及与英国人的纠纷,遭殖民政府下令封闭三年,会务暂告停顿。
(3)闽南时期(1921-1947年)
1921年,鉴于公所被封一事纯属误会,在乡贤孙流水及沈文德交涉后,组织重新注册和易名为“闽南公所”,并在同年8月15日复办。
高瞻远瞩的时任董事为巩固公所基础,在1927年发动筹集建业基金,由吴福发、叶德建、叶法聿、陈嘉庚、李绍叠、林文敏和姚金榜7人首献巨金,抛砖引玉,获得闽籍绅商响应,筹获巨资购置巴生爪亚社路7英里处的27英亩树胶园。
(4)福建会馆初创时期(1947-1976年)
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先贤顺应时代变迁及为凝聚闽籍同乡,于1947年5月9日的会员上通过改组为“福建会馆”。
由首任会长林笃水领导的理事会积极推动会务,群策群力下做出多项改革。理事会在1965年购置彭亨井逾5万平方尺的地段,兴建可容纳千人的大礼堂和停车场。
在1966年成立以林笃水为首的兴建大厦建委会,积极推动兴建大厦工作。林笃水在筹建大厦期间病逝,由拿督李荣德接任,新大厦奠基仪式在1974年4月21日举行。
在徐福隆领导期间于1976年出售彭亨井地产,换购位于联邦大道旁的3英亩地段,以兴建会馆新大厦。
(5)福建会馆发展阶段(1977-2000年)
巍峨新大厦在1977年8月落成,由已故福联会会长丹斯里李延年在8月15日主持开幕,见证会馆步入73年来的一大重要里程碑。
会馆积极参与社区教育及文化事业,在1978年初应允巴生百家利华小筹委会要求,借出新大厦三楼和四楼充当华小临时教室。
1981年3月,会馆正式成立青年团,1981年设立冷气图书馆,并在隔年1982年于会馆二楼设立巴生画廊,宣导生活艺术化的理念。
会馆在迈入九十年代更积极跨步向前,推展多项重大发展,包括在旧会所地段兴建七层商业大厦、在郊外购置油棕园、增设大专贷学金等。1999年1月4日,妇女组正式成立。
(6)福建会馆百年风姿(2000-至今)
会馆在迈入千禧年除扮演传统乡会角色外,致力突破地缘性组织的框架,并加强与友族在文化和各领域的交融。
时任会长李玉书在2003年主催巴生十八乡团联谊会的成立,打破巴生乡团之间的藩篱,凝聚资源为社经文教领域努力。会馆在2004年迎来100周年,理事会筹办一连串活动庆贺百年辉煌。
2007年7月13日举行的会馆选举情况激烈,由吕清才领导的宏愿队胜出,后有会员不满选举结果而入禀法庭,申请庭令禁止改选后的董事操作会务。在法庭做出裁决后,改选风波在2009年终圆满落幕,会馆操作逐步重返轨道。
会馆如今稳固迈进,拥有逾6500名会员,成为巴生区最大的乡村,继续在社会、经济、文化和教育领域扮演领头羊角色。
会馆在2011年定下转型目标,朝现代化和专业化方针前进,包括翻新和提升会馆的内部设备,全面提升服务效率。
在重新塑造健康团结的三机构支撑,以及各大闽属乡团领袖支持下,郑今智在2013年改选中接任会长职,除了维系会馆顺畅操作外,矢言在任期间推动三大要务发展,即改革义山小组、设立历史走廊和推广巴生美食及文化,继续带领本会奋力前进。
会徽释义
- 中心“福”字:代表祖籍福建华裔,字体与福联会会徽相同,以示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- 四周光芒 :象征宗旨纯上,前程光明。
- 麦穗互结 :象征精神团结。
- 会徽色彩 :红、黄两色,象征雪兰莪州旗的颜色;青色象征万千。